首页 >> 专题 >> 三年决战奔小康 >> 正文

【三年决战奔小康】一块“信用村”铜匾带来的变化

——皋兰县金融扶贫实践出新招
2018-07-05 09:02:22 来源:甘肃日报 作者:洪文泉 白永萍 编辑:王小平 点击:

皋兰县九合镇李家沟村村民韩文全终于不用再为建猪舍的钱发愁了。自从上个月村委会门口被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挂上“信用村”铜匾后,韩文全如今不需要任何抵押,凭身份证、户口本就可以在农信社里贷到10万元,用来扩大自家的养殖规模。

这是皋兰县实施金融扶贫,推动农户评级授信,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带给当地村民的“福利”。

“从1万元,到5万元,再到如今的10万元,随着诚信评级的不断提高,我们的贷款授信额度也不断增加,诚信让我们全村人都成了直接受益者。”韩文全说,如今,只要村民需要贷款发展产业,就可以得到县农信社发放的信用贷款。

“诚信换金”,信用村里致富有望

与韩文全的情况相仿,同村的韩忠孝家最近也正在为钱发愁。

“想要搞点产业首先得有本钱。”韩忠孝说,这些年自己和儿子在建筑工地上跑运输,基本都是年前垫资,年末才结工钱。一年下来,顶多混个“肚子饱”,想着再买几辆车扩大规模,却苦于没有发展资金,自己的“致富计划”遇到了瓶颈。

今年年初,韩忠孝更是碰到了麻烦。由于建筑工地去年的货款没有及时到账,他们父子垫不起资,生意一下子停了。

就在韩忠孝无计可施的时候,村委会门口的那块“信用村”铜匾让他们看到了希望,他试着向县农信社提交了贷款申请。没想到,第二天10万元贷款就到了自己的账户上。

“既不用担保,又没要抵押,看来这个匾真的有用。”韩忠孝说,有了这笔贷款,自己家的运输生意又可以正常运转了。

说起李家沟这块“信用村”铜匾,最开心的当属村支书杨国源了。

李家沟村位于皋兰县九合镇,与兰州市安宁区毗邻,全村一大半村民都以运输和小加工为生。村里想发展产业,可最终都因村民手头没钱、贷款手续繁杂而没了下文。

这几年,为了鼓励村民们发展致富产业,杨国源自己出面作担保,先后为村民解决贷款600多万元。

“想要资金就得有信用。我担保的人,我都一万个放心。”杨国源说,自己之所以敢以“身家性命”为村里人作担保,正是因为村里民风淳朴,别说是借几万元,就是借了邻居家的针线,也都是有借有还。

正是因为村民们良好的信用习惯,杨国源累计担保的600多万元的小额贷款,5年来从未出现一笔不良记录。谁也没想到,正是大家的信用,让村里不仅涌现出一批“信用农户”,还让李家沟村成了全县第一个“信用村”。

回归本源,金融扶贫不忘“三农”

李家沟这样一个小村子,能在全县脱颖而出,成为首个挂牌的“信用村”,并不是偶然。

近年来,皋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助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,积极创新思路,把目光聚焦在“三农”工作上,转变工作作风,把服务前移到农户家里。不仅在全县建起了46家便民服务点,还购置了40台移动设备办起了“背包银行”,先后在全县农村发放贷款6.5亿元,用于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。

“作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,我们的根就在农村。”皋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副主任张宏告诉记者,一开始,他们想在全县范围内评级“信用农户”,以帮助有信用、有想法的农户脱贫致富。结果,在一次次的入户调研后发现,如果将评级授信的目标从“户”扩展到“村”,不仅便于评级授信工作的开展和管理,更能有效地发挥这项工作对农村信用环境的积极引导作用。

从今年开始,皋兰县农信社组织人员多次进村调查摸底,现场走访调查农户家庭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。经过查询征信、测评打分,评定出白金户、黄金户、优秀户、良好户和一般户五种级别的“信用户”,分别给予最高10万元、8万元、5万元、3万元和1万元的授信额度,同时对评定的信用户在现行同档次利率基础上下浮15个百分点。

“走进农户家里,我们的工作发现了新天地。”张宏说,谁都没有想到,这样一次有益的尝试,不仅从更大程度上解决了村民在资金上的燃眉之急,有力推动了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,更为皋兰县开辟了一条金融支农的“新渠道”。下一步,县里打算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,在全县范围内建设“信用村镇”。

潜移默化,让“诚信”观念融入村民生活

“信用村”评级授信的示范作用,也将“诚信”观念融入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。

中午时分,走进皋兰县什川镇下泥湾村的绿旺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社,合作社负责人魏公军正在和工人们忙着给白兰瓜打包装箱。

“这些白兰瓜早上刚从地里摘下来,下午就要发往天津、北京、江苏等地了。”魏公军说,“我们得保证客户在第一时间品尝到新鲜的瓜果,运输途中破损的瓜果,我们都要联系客户如数补发。”

从6月初开始,皋兰县的白兰瓜开始上市。短短两周时间里,魏公军的合作社就销出2000多箱白兰瓜,销售额达24万元。

“我对客户讲诚信,我的蔬菜水果就卖得好;农户对我讲诚信,我的货源品质就有保证……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,县农信社才敢贷款让我扩大规模。”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,魏公军坦言自己这些年的发展处处离不开“诚信”。

2016年,魏公军贷款70万元,带头在村里办起了农业合作社,不到两年,就有150多户农户入股。由于合作社的蔬菜水果品质好、价格低,很受顾客的欢迎,收入也不错,去年年底70万元贷款就全部还清了。今年,魏公军的合作社又向县农信社贷了40万元的信用贷款,新建了30座大棚。

“合作的农户越来越多,眼下我们的蔬菜大棚都不够租了。”魏公军笑着说,下一步要利用好这笔贷款再建50亩的大棚,争取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奔小康。

说起“诚信”带来的福利,什川镇长坡村村民魏鲜军也是满口称赞。

作为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,当年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,他就是抱着对发起人的“信任”,才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20万元入了股。在他看来,自己当年能凭一个“信”字就跟着致富带头人干合作社,就不难理解现在村里的农户愿意来合作社入股,“说话算数、做事靠谱就是诚信,诚信的企业,发展自然也不用愁了。”

如今魏鲜军入股的瓜果合作社不仅在兰州、兰州新区等地都开了直营店,还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网店、微信订阅号,与物流公司签约,把产品卖向全国。去年一年,魏鲜军光合作社分红就拿到8万多元,平时在合作社工作还有3万多元的工资。

采访中记者发现,“信用”这个词,虽然在皋兰县农村的农户们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,但不难看出,大伙儿都意识到了“信用”的重要性。正如同行的一位乡镇干部所说,信用评级工作的开展和全县首个“信用村”的挂牌,不仅让农民贷款更容易、更便宜,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征信意识,进一步改善了当地乡村的信用环境。